close

/home/service/tmp/2009-01-28/tpchome/1797883/430.jpg  

今天和朋友聊天,她說到有朋友住在加拿大的沙省Regina市,不知道離我們這遠不遠。我說不遠啊,向西開只要四小時就到了。她大為驚異說:『加拿大果然不一樣,四個小時還說“而已”勒!』住過瑞士的她同時補充說:『對瑞士人來說,二十分鐘就算得上很遠了。若要開車兩個鐘頭以上的話,就一定會在當地過夜。』

 

因為在台灣住過三十二年,我完全理解她的意思。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覺得“台中”就算於另一個國家,“屏東”就差不多北極一樣遠。至於花蓮和台東嘛,對我而言就像對非洲大陸一樣不熟悉。環境,真的會改變人。

 

我們住在這個五萬多人的加拿大小城市,向東最近的城市距離開車二個半小時,人口約五十幾萬,向西約四個小時有個約十萬人左右的城市。其他的都是星羅棋佈,人口有數仟至數百不等的小鄉鎮或是農場。對加拿大人而言,路途遙遠,是生活的一部份。稀鬆平常,白開水配飯。我一剛開始來,很不習慣,養成了足不出戶的壞習慣。一方面也是討厭舟車勞頓,一方面被過去的狹小的地域觀念限制住。

 

對於加拿大人,動不動就在暑假開個車橫越加拿大美國,開個一週的車子旅行,或是為了替家裡頭添購買個家俱,以至於在三天內,開個來回24小時的車程只為了去IKEA採購這種行為,只能張大嘴吧驚嘆。很多人對於開長途的車是很享受的(對我可是個折磨)。他們只要幾張好音樂,就可以舒服地開著車,一口氣連開四、五個鐘頭都不疲倦。我想大部份是因為這裡的連接公路不塞車,而且路修得大部份都很好,降低了很多開車的難度。

 

話說回到國際觀。我常在想,是因為台灣地小人稠,所以沒有國際觀,眼界也小嗎?後來再想一想再觀察,我發覺不是。台灣的孩子普遍沒有國際觀,我覺得幾個因素影響很大。

 

第一個是媒體影響:台灣的媒體其實很反應出台灣人民的口味,那就是只管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目光如豆地把一些民眾投訴餐廳、佔用停車位等小事無限放大,卻對於國際之間發生的重大事件缺乏關心和足夠細節的報導。

 

第二個是政治影響:在先天條件上,台灣人民長期以來在外交上處於很大的弱勢,一邊有大陸方面積極打壓,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國力條件在國際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所以舉國上下都很有悲觀的意識和無奈的信念態度。這一點可以在動不動就把“台灣之光”掛在嘴上觀察出嚴重自信心不足的問題。(因為政府力量不夠發不了光,只好靠眾小老百姓們用點點螢火的力量來出國比賽爭光了,上次看台灣的新聞有一個主播居然因為CNN報導了台灣的一個勞工普遍過勞情況,結果導致中風的新聞稱為台灣之光,因為替台灣博到了國際版面,讓我深深為台灣的新聞素質和國格的低落感到無限悲哀!)再加上後天政府來台後所做的白色恐怖,一舉掃除了不少關心國際時勢社會的知識份子,也同時一併帶來了惡劣的後果影響-你管太多,只會讓你惹上麻煩。十年怕草繩的心態讓社會上普遍缺乏公眾意識。

 

第三個是教育影響:因為升學主義至上,所以小朋友和老師們普遍把力氣和焦點用在把考試題目答對拿到高分,花很多力氣學才藝和寫完功課,而不是花時間力氣經營興趣來“了解這個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這個世界的其他人在做什麼,關心什麼”的內容上。所以想當然耳啦。

 

我覺得國際觀不是建立在“出國旅行”的財力上。國際觀也不是有錢人家的權利。國際觀是一種尊重自已國家的長處和優點,並且有包容心來理解世界,這是需要放下自已的主觀意識,自我澎漲,需要去謙卑自已,讓心有空間包容其他的國家與世界。只是很可惜,大部份的台灣人了解其他人的方式,是透過“異國餐廳”,或是“外籍新娘的小孩”,而不是主動的、自發性的、有創意的。

 

我覺得父母和老師的帶領,也的確是很重要的一部份。台灣還不到一個多國文化融合的時代,而多元文化融合(大陸、台灣、日本統治、原住民)在長期努力之後終於漸漸開出彼此尊重共存的意識的花朵。但是要讓台灣人民普遍發展國際觀與國際意識,那還是很長的一條路呢。

 

~~~~~分享者簡歷:~~~~~

1.jpg

Sharon,本名黃慧真

目前是旅居加拿大的教育工作者。

個人網頁。鳳凰女的冒險旅程。:http://sharonlp41.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