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副標題:主啊,我何德何能?

這篇文章,紀錄分享的是我和上帝的問答期間的收獲和領受。我提出的疑問是:主啊,為何是我?我既沒有根基,又沒有受過訓練。我甚至受洗未久(接受求婚時才受洗兩年多),還搞不清楚怎麼當個基督徒,就成為了一個師母。究竟是為何選我做師母?這是一個我擔當不起的責任啊!這個問題我問了歷時至少八個月,分別有不同時期和至少三個不同階段的疑惑以及上帝給予的回答和領受。

第一個階段的我,問的問題是:是不是搞錯了?我是不是嫁錯了人,上錯了船?主啊,這是個誤會和意外嗎?這個時侯的我,希望一切都是一場誤會,然後我可以突然之間找到一個後門可以溜走。然後上帝用非常明確的經文和回應來回答我:對於我的選召,沒有意外。請見文章:主啊,為何是我?

 

第二個階段的我,在確定沒有後門可以溜走之後,開始和上帝討價還價了,試圖說服上帝,我說不夠好,不是那塊料啊。面對剛進入教會的衝擊,大家對於一位安靜和低調師母的期待…我自知天生就不是安靜和低調的料,這不是硬是叫灰姑娘的姐姐把後腳跟切下一塊來好穿進高跟鞋一樣的痛苦嗎?主啊,我做不到啊!特別是在這段期間,一位我們所認識的人對著我先生說:你沒有資格條件做牧者,因為你的婚姻不好,你娶的老婆不好。他的評價像是一把刀一樣,使我痛苦指數達到最高點。我帶著傷心和疑惑來到主的面前尋問:主啊,這是真的嗎?我是我丈夫牧會的負擔嗎?

 

第二和第三個階段的痛苦尋求答案的時期正值我回台灣渡假省親期間。(這篇文章紀錄的是第二階段的領受,第三個階段的領受請參考文章:我的三個禮物。)我打開第四台看電視,正好過年期間正在重新播放魔戒系列電影。一個疑問不由自主地在我心裡頭升起:為何是哈比人?

 

你看,哈比人在這場與魔界爭戰的旅程裡頭,憑什麼要扮演一個關鍵角色?他們其實沒有什麼用處嘛!他們的身高不夠獨立騎馬、無法打仗,又養尊處優一天要吃六餐。這還不算,有些哈比人淘氣、不知輕重(像我一樣)、不識大體(像我一樣),惹了不少的麻煩(像我一樣),說起來很多時侯簡直是遠征隊的負擔!

 

哈比人他們沒有人類的聰明、有領導能力,也沒有精靈族的美貌、作戰能力、製造精良武器的能力。他們沒有矮人族類的手巧、強壯、有耐力又熟知地型。他們更沒有法師們的魔法能力可以消災解危,他們了不起就是有一顆堅忍善良的心,絕佳的對抗魔戒試探的毅力,還有對朋友的忠誠,以及像孩子般的真誠無畏而已。

 

可是一個事實的確擺在眼前:這是一場哈比人的冒險紀錄。上帝的確樂意使用小角色,使用他們在關鍵時刻成就歷史。就連咕嚕也有份呢。

 

另一個提醒和回答,來自我失眠睡不著,所以打開YOU TUBE,搜尋大衛鮑森的講道來聽,希望他平和又沒有起伏的語調會催我入眠。我隨便一點進入馬可福音的介紹。他介紹馬可這個小人物,有著胖胖的手指,是那個愛闖禍的,臨陣脫逃的,造成保羅和巴拿巴不合的那個令人頭痛的同一個馬可。大概就是這個馬可,偷溜進柯西馬尼園,偷聽耶穌的禱告,才見證了當時耶穌在受死前的禱告詞,以及他的人性一面的掙扎。初代教會期間馬可是當時的紀錄員和翻譯員。馬可對彼得的忠實講道紀錄,讓他在不知不覺之間,成了聖經的作者之一。上帝的確願意使用小人物成就大事啊。

 

真正讓我清醒過來的,是大衛鮑森對馬可福音裡頭,彼得這個人的介紹。彼得是個漁夫,在當時的社會而言,表示他不夠聰明、有文化到能夠躋身法利賽人(接受正統的宗教教育的高級知識份子)之列。他熱情(有多次向耶穌表達他的忠誠和愛意)、而且個性衝動有勇無謀(所有的被嚇得半死同伴裡面,只有他會想到要在風浪之中走上水面與耶穌同行)、而且常常說話不經大腦也不合宜(在耶穌替門徒洗腳的時侯,他本來覺得受不起想推卻,後來耶穌說若不如此就與我無份時,他就說不然不只腳,連腿和手也一起洗洗吧)。

 

馬可福音記錄的是彼得講道的文字稿。就因為彼得受的教育本來就不多,所以沒有什麼文皺皺的講話內容,他的講道方式是非常生動活潑像是說書似的很對中下階層的胃口,特別是講道內容反應了他沒有耐心的個性,馬可福音當中用了“即刻”、“馬上”、“立即”,有四十一次之多。彼得的確是個積極的行動派。在一聽說耶穌的墳墓空了,他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親身做看察檢視。

 

這樣一個沒有文化和知識的彼得(像我一樣),一個熱情衝動老做事出格的彼得(像我一樣),這樣一位沒有耐心、說起話來慷慨激昂的彼得(像我一樣),也是同一個這樣直覺敏銳的彼得,輕易地開放心領受來自天父的啟示,在門徒中是第一個精確地回答指認出耶穌的身份(也許是因為沒有框架,有話就直說、也不怕犯錯的性格),卻也因著有著身人血氣與軟弱,想要阻擋耶穌的受死,所以被耶穌斥責為魔鬼。(果然說錯話被老師給罵了吧!)

 

彼得當然有身為人的軟弱。在危機時刻,他非常著名的三次否認主,然後為此悔改。但其中最令人感到不可置信的是,這一切耶穌都知道。祂不但事先知道,還接納,不但接納,也原諒。祂不但原諒,還對彼得有更大的期望。祂不但有期待,還再把責任和任務再付予給彼得:你回頭之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傷心痛悔的彼得再次見到耶穌,一定連自已都不敢再相信自已了。可是耶穌仍然選擇再度信任他,還把心愛的羊群交給他。(要換作我,做得到嗎?)

 

時光開始倒錯,在大衛鮑森的述說中,我突然之間和這個活生生的彼得打了照面。這個用許多的標準來看都不入眼的彼得,卻是個神所重用的門徒,更是被寄予厚望,要將教會建造其上的“盤石”!

 

我的心融化了,當我來到耶穌死後復活,和彼得在海灘打漁之後再度重逢的海邊場景。目睹了耶穌在親自服恃了他心愛的門徒早餐後,對彼得連續發問的那三次問句:『你愛我嗎?』實實在在地憾動了我的心。是的,我愛耶穌嗎?我愛他嗎?這是最重要的問句,最關鍵的條件。他從來沒有問:『你夠格嗎?』也沒有問:『你有這條件嗎?』不是才能,不是容貌,不是學歷,不是資質。耶穌問彼得,也是問進我的心:我能夠愛主愛到願意放下一切嗎?這是一個關於意願的問題,即使上帝知道我們的答案含有著身為人的軟弱。

 

如果主都能夠用彼得,為什麼不能夠用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