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加拿大已經三個多月了。我知道在移民裡頭,我還是菜鳥,不過最起碼,我們渡過了一開始的適應期,也漸漸地安定了下來。
在出國前,一聽說我們要去的是一個新開拓的牧會地點,不免招來一些同情的眼光。
「開拓和植堂?!重新開始…?那…很辛苦的耶。」他們都這麼說。
是啊…牧會辛苦,開拓教會,那就更辛苦了。丹先生必須一改從前“守株待羊”的習慣,改成主動出擊。也不能指望他們能夠有成熟的基督徒出來做同工,那就表示從校長兼撞鐘,一切都要自已來。
耕耘階段的辛苦,那就不必提了。所幸,很多人都了解這個期間的難處,也有很多人都為我們禱告。就在上週,有二個人透過別人的介紹,打電話給我們,說想要來參加教會,雖說不是什麼“蜂湧而來”的盛況,可是對於每件事都是從頭開始做起的我們來說,算得上是一個振奮劑了。
漸漸地、漸漸地,情況正在微妙地,好轉起來。和人的接觸多了,名聲也漸漸地打開來了。中國人的傳播能力,快得驚人。
「我好早就聽說過你們了。」一位第一次見面的太太這麼跟我們說。「我已經聽過很多人提起過你們,聽過好幾次了。他們都說你們夫婦倆是很好的人,很樂意幫助人。」
我頗為丹先生感到欣慰。我鼓勵他每週至少接觸兩個全新的家庭,慢慢地拓大接觸面。而且做義工的策略,也開始收到了果效,我們已經漸漸開始認識這些孩子們的父母親了。我們也開始感受到,這些人的濃濃人情味。就從各家數不完的請客和菜餚算起。他們請客吃飯,總是有酒。我們不喝酒,丹先生會過敏。有一次,我隨口提到說,在台灣的時侯,我只有偶爾喝一下日本的梅酒而已。
下次餐桌上再相聚,就看到人家在請客前,專程跑去酒的專賣店,找了一瓶梅酒,給我們帶了過來佐餐。
「聽說妳愛喝這個,這是我先生特別去為妳買的!」太太笑著說。
他們總是順道過來送些東西給我們,我們的冰箱裡冰滿了各省各鄉的好菜、點心餅乾,還有吃不完的豬肉。這一週則是水果,三袋、五袋的水果送得我們根本吃不完,我轉送了房東兩袋,還剩下這麼多。
有一位擔心自已孩子學習的媽媽,剪髮手藝好得很。她的孩子在放學後過來讓丹先生免費加強英文,她心臟不好去看醫生,丹先生也去協助翻譯。丹先生去找她理髮,她不肯收錢。在過完年的時侯,還特地過來送了我一塊罕見的新疆美玉。
上週的有一天我們從市中心的圖書館走路回到家,在門外的信箱裡頭,發現了一大包沒有署名的,新鮮剛做好的肉丸子。
這些點點滴滴,都在告訴我一個訊息,甘心付出的,人心都能感受的到,實在不必要為了一時的挫折而感到無奈。小鎮的人情味,充份地表達了這個道理。
留言列表